專欄文章
2024.11.28 | by 陳奕彰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
與國際期刊主編Abe Fingerhut同行: 學術寫作之路的啟發與成長

陳奕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
學經歷
高雄醫學大學
中國附醫外科部主院醫師
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總醫師
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
專長
達文西手術,各式微創手術,大腸直腸癌
當我回想起十年前第一次遇見教授Abe Fingerhut的情景,至今仍歷歷在目。當時,陳自諒院長每年舉辦國際研討會後,會邀請教授來為醫學生和住院醫師指導論文寫作。那時的我對醫學論文一竅不通,偶爾在晨會上需要報告論文,但對於如何撰寫和發表論文則毫無頭緒。
我記得第一次聽教授上課時,他說過一句話:「若沒有發表論文,無論醫術多麼高明,也沒有人知道。」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中,成為我日後撰寫論文的動力。課程中,教授了解到我們的母語並非英文,因此特意放慢語速,確保我們能夠理解他所傳達的知識。每當我們提出問題,他也總是以正向、積極的態度鼓勵我們,因為他深知亞洲學生普遍不敢提問,尤其是用英語提問。
儘管課程結束後,我對論文寫作仍然知之甚少,但這段經歷卻點燃了我對論文寫作的興趣。課程結束時,教授留下了他的電子郵件,告訴我們如果有任何問題或需要修改論文,可以隨時聯繫他。當時,我心裡想,這樣一位國際期刊的主編,怎麼可能會回信給我們呢?
隨著時間的推移,每年陳院長舉辦國際論壇結束後,我都會參加教授的論文寫作課程。儘管每年只見一次面,教授也總是會記得我,每次見面時提醒我趕快發表論文。儘管教授已經超過80歲,但他對研究的熱愛和堅持,總是讓我們這些年輕醫師感到汗顏。在我成為主治醫師後,面臨升等壓力,我開始投入論文寫作,並通過電子郵件與教授來回討論和修改我的文章。教授修改論文時,並不僅僅是提出意見,而是會直接修改內文。每一篇文章往往需要來回上百封電子郵件才能達到投稿的標準。
初次投稿SCI期刊過程並不順利,但教授始終鼓勵我,告訴我每一次的拒稿都是寶貴的經驗。他常說:“Every paper has its destined place。” 一開始的困難和不順遂,最終轉化為後續發表學術論文的寶貴經驗,至今教授已協助我們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。由於疫情的關係,教授三年未曾來台灣。直到2023年,他才首次回來台灣參加國際會議。為了表達感謝,我特別製作了一本專屬教授的紀念冊,裡面囊括了這些年我們發表的學術論文(見圖1、圖2)。
我能夠認識教授,終究還是因為陳院長每年舉辦的國際會議。這也是陳院長堅持舉辦這些會議的初衷,希望年輕的外科醫師能夠與世界接軌。近兩年來,我們每兩週會與教授進行視訊會議,舉行Journal Club。在這些課程中,我們學習如何評讀文獻,每篇文章都有兩個關鍵問題:第一,這個研究結果是否可靠;第二,這個結果在臨床上是否具有實際的價值。這兩年的Journal Club,從最初教授教我們如何評讀論文,到如今我們更多的是在進行互相討論,無論對錯,老師與學生的界限逐漸模糊。Journal Club更像是我們定期舉辦的聚會,讓我們彼此關心、互相砥礪。這些年的學術旅程,對我來說是一次次不斷成長與突破的過程,也深深感謝教授在這段旅程中的指導與支持。

圖1: 2023年,教授疫情後第一次來台參加陳院長所舉辦的國際會議,送予教授專屬紀念冊,裡面囊括近五年教授協助我們發表的學術論文




圖2:紀念冊內文摘要
我記得第一次聽教授上課時,他說過一句話:「若沒有發表論文,無論醫術多麼高明,也沒有人知道。」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中,成為我日後撰寫論文的動力。課程中,教授了解到我們的母語並非英文,因此特意放慢語速,確保我們能夠理解他所傳達的知識。每當我們提出問題,他也總是以正向、積極的態度鼓勵我們,因為他深知亞洲學生普遍不敢提問,尤其是用英語提問。
儘管課程結束後,我對論文寫作仍然知之甚少,但這段經歷卻點燃了我對論文寫作的興趣。課程結束時,教授留下了他的電子郵件,告訴我們如果有任何問題或需要修改論文,可以隨時聯繫他。當時,我心裡想,這樣一位國際期刊的主編,怎麼可能會回信給我們呢?
隨著時間的推移,每年陳院長舉辦國際論壇結束後,我都會參加教授的論文寫作課程。儘管每年只見一次面,教授也總是會記得我,每次見面時提醒我趕快發表論文。儘管教授已經超過80歲,但他對研究的熱愛和堅持,總是讓我們這些年輕醫師感到汗顏。在我成為主治醫師後,面臨升等壓力,我開始投入論文寫作,並通過電子郵件與教授來回討論和修改我的文章。教授修改論文時,並不僅僅是提出意見,而是會直接修改內文。每一篇文章往往需要來回上百封電子郵件才能達到投稿的標準。
初次投稿SCI期刊過程並不順利,但教授始終鼓勵我,告訴我每一次的拒稿都是寶貴的經驗。他常說:“Every paper has its destined place。” 一開始的困難和不順遂,最終轉化為後續發表學術論文的寶貴經驗,至今教授已協助我們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。由於疫情的關係,教授三年未曾來台灣。直到2023年,他才首次回來台灣參加國際會議。為了表達感謝,我特別製作了一本專屬教授的紀念冊,裡面囊括了這些年我們發表的學術論文(見圖1、圖2)。
我能夠認識教授,終究還是因為陳院長每年舉辦的國際會議。這也是陳院長堅持舉辦這些會議的初衷,希望年輕的外科醫師能夠與世界接軌。近兩年來,我們每兩週會與教授進行視訊會議,舉行Journal Club。在這些課程中,我們學習如何評讀文獻,每篇文章都有兩個關鍵問題:第一,這個研究結果是否可靠;第二,這個結果在臨床上是否具有實際的價值。這兩年的Journal Club,從最初教授教我們如何評讀論文,到如今我們更多的是在進行互相討論,無論對錯,老師與學生的界限逐漸模糊。Journal Club更像是我們定期舉辦的聚會,讓我們彼此關心、互相砥礪。這些年的學術旅程,對我來說是一次次不斷成長與突破的過程,也深深感謝教授在這段旅程中的指導與支持。

圖1: 2023年,教授疫情後第一次來台參加陳院長所舉辦的國際會議,送予教授專屬紀念冊,裡面囊括近五年教授協助我們發表的學術論文




圖2:紀念冊內文摘要